信息详情
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详情信息详情
12月教科研学习资料
[发布时间:2020年12月2日]

 小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我管理能力

 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能够依靠主观能动性,按照社会目标,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行为、思想进行控制的能力,也是小学生学习如何自立和融入社会环境的基础,由于年龄较小,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,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,很大程度上需要外力的帮助,潜在的意识加上外界的督促和监控,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这正是当前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。

   人的一生中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,在不同年龄阶段,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也不同,小学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时期,能够系统的教育学生基础的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。小学生虽自控能力的不足,但可塑性强,需要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作用下,不断调节心理和行为来适应环境,而这个外界环境往往是指学校、教育机构等。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离不开教育机构与教师的引导,如何引导并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已成为国内教育,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的核心目标。

   (一)做力所能及的事,注重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

   1.活动引导,培养自我认知

   在独生子女过多的当下,大部分小学生过着“皇帝”般的生活,家庭的溺爱,带来的是孩子沟通和自我认知不明的后顾之忧。所以在学校,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大家庭的一员,增进沟通与交流,简单的自我介绍,或开展一些认知性的游戏,如“描述同班同学”等,目的能够让学生客观、真实的看到他人身上存在的优缺点,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,能够正视和改正,培养自我审视和认知的能力。

   2.目标引导,培养动手意识

   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,自我动手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,急需培养,在围绕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这一目标下,从每天的卫生打扫,环境维护,生活自理方面等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,例如“我是卫生小能手”、“干净迎接每一天”等,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,自我约束的能力,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。

   3.主题教育,培养协作意识

   人是群居动物,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团结协作,而小学生的协作意识是较为薄弱的,在日常教育中可适当通过集体活动培养这种团队协作的意识,比如节日教室的集体布置,参与比赛的集体活动等,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,培养责任感,以更好的融入未来社会。

   (二)改良班级管理机制,侧重培养小学生集体意识

   1.设置多样分组

   小组是一个集体组织中最基础和活跃的单位,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,可以分为卫生小组、学习小组、兴趣小组、服务小组等,鼓励每个学生加入一个或几个组织中扮演不同角色,共同制定目标和活动内容,增加学生集体意识,让学生在各组内当家做主,学会自治,增强自主和创造性,培养自我管理意识。

   2.定期轮换角色

   固化的管理思维容易束缚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,在分配多种小组的过程中,也要发现一些在组织中往往处于被动、不积极状态的学生,除了引导和鼓励学生努力实践和体验外,也要增加动态分配制度,采取定期轮换,轮值的方法,让学生尽量参与到班级不同层面的管理中,增加学生不同角色间的体验,锻炼学生的不同管理能力。

   3.多方评价,树立自我管理信心

   在全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,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不足并且能够自我提高和完善,通过组织评论、班级评论或以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整体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,在评价中学生会从他人的肯定中获得自信,在批评中不断反省自身不足,并且逐步完善自己,不断自律、自信和自强,自我管理的信心也随之增加。

    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,人才的培养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,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,是为了改进基础人才素质,提升社会希望,加强小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,承载着社会发展的重任。